小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文章摘要:颅内静脉窦血栓症状,颅内静脉窦血栓,一、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同,受累静脉窦部位各异,CVST临床表现复杂而无特异性,可分为全身性症状(与诱发病因相关)和窦性症症。共同表现为,在原发病基础之上,出现颅内压增高和皮质受损表现,表现为头

一、临床表现

        由于病因不同,受累静脉窦部位各异,CVST 临床表现复杂而无特异性,可分为全身性症状(与诱发病因相关)和窦性症症。共同表现为,在原发病基础之上,出现颅内压增高和皮质受损表现,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肢体运动障碍、惊厥等。炎性颅内静脉穿支血栓形成以乙状窦和海绵窦为多见,主要与耳、鼻、眼等处感染有关较多见。

        乙状窦血栓常见于婴儿及儿童,主要由中耳炎和乳突炎并发。在化脓性乳突炎或中耳炎患儿发生败血症,就要考虑乙状窦血栓形成的可能。典型的起病症状为发热、寒颤、头痛、呕吐或不明原因的哭闹、痛苦面容,除颅内压增高表现外,年幼儿童还应 注意囟门饱满、颅骨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等体征。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麻痹而出现复视和同侧面部疼痛,偶可出现舌咽、迷走及副神经受累的症状。若出现偏瘫、失语,提示存在脑脓肿的可能。         海绵窦血栓形成通常起源于鼻窦、眼眶或上面部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感染常先涉及一侧海绵窦,随后很快地通过环窦扩散到对侧。表现为急性起病,败血症样发热。眼睛疼痛,眼眶压痛;眼睑、眼结膜、额部头皮肿胀;眼眶肿胀造成眼球突出,球结膜 水肿及眼皮下垂。由于海绵窦内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眼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出现病侧眼球活动受限、瞳孔大小及光反应异常;部分患者视力减退或角膜病损。海绵窦血栓形成易发展成化脓性脑膜炎,病死率很高。
        如合并深部的大脑大静脉(galen 静脉)发生血栓,可累及间脑及基底节,出现昏迷、去大脑强直、高热等。脑脊液检查绝大部分压力增高,部分蛋白可增高。
        CVST 强调早期诊断,在临床上遇有以下情况应高度怀疑本病:(1)患者有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前述易患因素;(2)进行性颅内压增高,而无明显的神经定位体征,尤其CT 扫描正常者;(3)突然发生神经系统局灶损伤,酷似脑梗死,或按脑梗死治疗,效果不明显者;(4)无明显原因视力下降,意识障碍 ,伴有或不伴有癫痫发作,且病情迅速进展加重者;(5)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改变不能用各种脑炎、脑膜炎、出血者解释者,均应及时做经血管成像磁共振(MR)或DSA 检查。

二、影像学诊断

(1)CT 发病几天后,颅脑CT可见异常征象,如脑水肿、静脉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同时应排除脑脓肿、肿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他疾病。仅少数病例看到CT 特征性的表现,即条索状高密度影,强化可见Delta征。

(2)MR I 及MR A 根据发病时间及血栓信号的变化将CVST 分为4 期。急性期( 发病<1周): 静脉窦内流空效应消失,由于 血栓的细胞内含有脱氧血红蛋白,T1WI 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亚急性期(发病1~2周):静脉内正铁血红蛋白形成并随红细胞溶解而游离,T1WI 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慢性期(发病>2 周):由于血管再通,流空信号重新出现,典型表现T1WI上出现不一致的等信号,T2WI 出现高信号或等信号。后期(发病>2 个):静脉窦再通或血栓持续残留。MR血流成像技术可应用于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一些研究认为MRA 所产生的直观明确影像比常规SE序列T1 及T2 像上依靠流空效应显示血流情况更优越;应用预饱和技术将动脉流动信号去除后,静脉窦血流即可显示;如果看不道静脉窦血流成像,则应怀疑血栓形成;栓塞的静脉窦MRA不显影或显影不佳。 

(3)DSA DSA主要改变为静脉窦部分或完全充盈缺损及静脉循环时间延长。虽DSA 准确率高于MRI及MRA,但有创伤性,儿科病例检查依从性受到影响。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病理诊断的意义有哪些

长期以来病理诊断被认为是金标准,具有其它任何检查都不可替代的权威,缺乏组织学诊断既不安全也不能最终确诊,病理诊断在临床诊疗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病理诊断的意义包括第一,为临床提供正确的病理诊断,肿瘤病理诊断的内容是对肿瘤的疾病的全面描述,包括肿瘤的起源、分类、分型、分化、侵袭性、转移、激素受体表达、特异性酶活性、核分裂以及在S期的细胞百分比等等。第二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依据以足够的综合的诊断,使临床医生能为患者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如术后肺鳞癌宜放疗、腺癌宜化疗、小细胞癌宜放疗加化疗、乳腺癌ERPR阳性的患者辅以内分泌治疗和多耐药基因的检测,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化疗药物。第三,提供患者预后的信息,现已知许多因素均能影响肿瘤的预后,如肿瘤各种病理学因素和临床分期等,与肿瘤患者有关的许多癌基因、抑癌基因、DNA修复基因、细胞周期蛋白以及各种酶类等均能影响肿瘤的预后。

什么情况下要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

鉴别分型,为治疗提供依据,为靶向治疗提供靶点检测,推测肿瘤基因异常四种情况要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断。 免疫组化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鉴别肿瘤分型。不同肿瘤分型不同治疗方式不同。比如肺的鳞癌和腺癌的鉴别化疗不同。比如淋巴瘤,不用免疫组化没有办法做出准确的诊断及分型。对应的几十个不同类型的淋巴瘤临床治疗的方式也不同。第二,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依据。比如雌激素或是孕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可以用内分泌治疗。受体阴性就不适合用内分泌治疗。胃常道间质瘤如果是CD117阳性的,适合用伊马替尼治疗。比如免疫治疗,需要PD-L1的免疫组化检测来确定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第三,为靶向治疗提供靶点的检测。比如HER-2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或者是胃癌适合用曲妥珠单抗的治疗。ALK阳性的肺癌适合用克唑替尼治疗。第四,通过免疫组化来推测肿瘤基因异常的状态。比如对错配修复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来推测肿瘤是不是存在基因组的微卫星不稳定性。

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有哪些特点

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具有相似性。软组织肿瘤的病理常常是对于病理医生来说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其是形态学,还有免疫组化,有很多重叠的地方。也就是说,不同的肿瘤可能有相似的形态学的表现,以及相似的免疫组化的表型。免疫组化需要判断肿瘤的分化方向,还需要结合临床以及影像学的资料,找到肿瘤发生的具体的部位以及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多数情况下良性的肿瘤和周围的关系界限比较清楚,恶性的常常是浸润性的生长或者是压迫性的生长,这对判断良恶性是很有帮助的。此外除了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当中需要用以外,分子检测在软组织肿瘤诊断方面也越来越重要。比如诊断腹膜后的高分化脂肪肉瘤,常常用MTM2基因是否有扩增来判断。如果是阳性的结果,对于诊断高分化脂肪瘤或者去分化脂肪肉瘤是非常有帮助的。